多年来,在滇全国人大代表,玉溪市峨山县岔河乡文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熊文兰一直心系乡村建设,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近日,《中国人大》2024年第24期刊发文章《熊文兰:锲而不舍 唱响美丽乡村“致富经”》讲述了她的故事。
全文如下
(玉溪日报 供图)
11月的文山村,平坦的村道、黄墙灰瓦的新房,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整个村落散发出生机与活力。
“阿叔,今年番茄行情好哦。”“我们村今年种番茄的有32家,平均收入在10万块以上,大家高兴啊!”初见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岔河乡文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熊文兰,她正忙着帮村民们联系番茄的销路,小巧的个子,快人快语,走起路来脚下生风。
从广袤的农村大地走向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她始终牢记肩负的使命担当,心系一方水土,怀揣民意民声。“能帮群众解决困难,是我最欣慰的事。”回顾多年来的基层工作经历,熊文兰感触颇深。
玉溪市峨山县文山村辖11个村民小组,曾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高寒彝族山寨,是省级贫困村。
2016年,熊文兰当选村委会主任,入户走访、请教专家、积极探索……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过去,村民住着土房子,到村委会的路都是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资物资都不好运。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如今,大家住上了新建房,喝上了自来水,铺上了水泥路,村容村貌极大改观。”熊文兰对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
当然,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在国家政策帮扶下,文山村获得了修村组道路的资金,正当熊文兰准备带领村民们大干一场,尽快打通这条连到家门口的“致富路”时,一盆冷水迎面泼来——修路会占用部分村民的宅基地、田地,部分村民翻脸“不干了”。
“我把自己原来在路边用来开小卖部的屋子拆了。”熊文兰二话不说,领着党员干部带头让出自家涉及的土地,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没少受白眼,甚至挨骂被村民赶出家门。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四次……为改变村组道路世代泥泞的状况,熊文兰不厌其烦地上门劝说,最终争取到了村民的支持,修路工程顺利动工。2019年8月,全村铺上了水泥路,熊文兰的一桩心事终于落下。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文山村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要发展新产业,老百姓心里都会有顾虑,还得我们村干部带头干。”近年来,文山村村委会结合村情实际,组织大家大力发展软籽石榴、人参果、番茄、花椒、中药材等多元产业;筹划开展了“石榴节徒步和越野跑邀请赛”,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文山村人均纯收入达1.91万元,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大代表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党和国家,一头连着万千群众。履职两年来,熊文兰向全国人代会提交了十几件建议,涉及村党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山区养老条件改善等领域。“把家乡建设得一年比一年好,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是她的朴实心愿。
组织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熊文兰关注到,目前村级组织对人才的吸引不强、村干部晋升的渠道还不够顺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经过深入调研,2023年,她提交了关于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希望健全乡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进一步畅通村干部职业晋升渠道,加大对村干部补贴的转移支付力度。建议引起了中央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去年,玉溪市面向全市优秀村(社区)干部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拓宽优秀村(社区)干部发展渠道,充分调动起基层干事创业积极性。
熊文兰说,当选人大代表后,更加深刻感受到我们党和国家是真正为老百姓谋幸福、谋福利的,只有国家富强了,群众生活才有尊严。
“三农”工作大有可为。对于未来文山村的发展,熊文兰充满自信,“我们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切实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让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张维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