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分网_球探体育比分-在线直播

图片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大聚焦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访全国人大代表、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
发布时间: 2024-12-11      来源:《法制与新闻》杂志      【字体:大?中?小】     分享到:

我国已经从法律、政策、技术、财政等体制化建设方面夯实了持续前行的“四梁八柱”,稳步走上了助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非遗保护之路。

——编者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是一位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学者。20多年来,她一直深耕非遗保护领域,积极参与了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相关工作。

2023年,巴莫曲布嫫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委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她连续两年提出了多项建议。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施行13周年,也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此外,全球还将迎来第一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在此背景下,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巴莫曲布嫫认为,需要形成国内与国际双重视野的动态融合,这方面还有很多能做也需要去做的事情。

 

巴莫曲布嫫。( 图/受访者提供 )

 

加快非遗法修法进程

非遗法在十多年的实施进程中遇到了诸多法理难题和现实挑战,修改非遗法已经被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巴莫曲布嫫是检查组的成员之一。

而在去年两会期间,巴莫曲布嫫曾专门提出“尽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建议”。在她看来,现行非遗法的相关法条已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近年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布局中更加凸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修法已条件成熟且迫在眉睫。”巴莫曲布嫫指出,修改非遗法,应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尤其是应让“保护”二字回归到这部法律的名称上,进一步突出并完善立法保护的根本要义,以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她同时强调,非遗法的修法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尤其是要在执法检查、专项调研、论证、问询等具体环节上让更多的社区、群体和传承人代表参与修法工作,广泛吸纳他们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遗产,有着鲜明的人民性。修法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回应广大民众的重大关切,让这部法更聚民心、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系统性保护阶段。《“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提供了助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非遗保护事业的行动指南,在政策框架和体制机制上形成了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的多种工作路径。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方,我国为制定和完善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也在国家层面为全面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聚了内生动力。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各相关行动方在新时代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历史使命。

在巴莫曲布嫫看来,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非遗保护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到国家层面连续出台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性文件,都印证了构建中国特色文化治理的基本方略和中长期规划与非遗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缺一不可。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是中国非遗保护政策在实践层面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重要成果,提供了新时代新征程非遗保护工作的目标方向、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也充分说明,我国已经从法律、政策、技术、财政等体制化建设方面夯实了持续前行的“四梁八柱”,稳步走上了助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非遗保护之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

“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人文关怀和发展关切,从文化维度去理解可持续发展。”巴莫曲布嫫指出,非遗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也是联系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社会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精神纽带。

 

以人为本过程性保护

人民性、活态性、实践性是非遗的基本属性。非遗既是文化多样性的源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多年来,“以人为本的过程性保护”是巴莫曲布嫫着力传递的非遗保护理念。

截至目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43项中国活态遗产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2015年以来,为有效衔接中国新发展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积极探索并构建符合自身国情的非遗制度化保护体系,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多方面实绩。比如,四川“眉山经验”、云南“石林经验”、贵州“赤水经验”等,有效统筹非遗活态传承实践与世界遗产地保护,从乡村振兴、可持续生计、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等层面,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遗产保护助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和肯定。

“这些实践不但与国际社会所关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同时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具体行动。”巴莫曲布嫫说。

谈及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如何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增效,巴莫曲布嫫认为,非遗保护事关文化政策制定和文化治理,属于公有领域,因而是一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进入文化产业、创意经济。对于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非遗领域来说,许多非遗项目通过“合理利用”,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但应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并以“尊重”为前提,采取切实措施以避免过度商品化、商业化和不可持续的旅游业给非遗存续力带来的风险和威胁。

巴莫曲布嫫认为,以人为本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理念,可持续发展最终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非遗公约》强调的“社区参与”与我国非遗保护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高度契合。

换言之,从非遗的主体来看,不管是国际法强调的“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还是国内法强调的“各族人民”,都事关非遗保护工作的“人民性”导向。“这正是中国新发展理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机衔接的生动体现。”她称。

 

以非遗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3年,巴莫曲布嫫在云南代表团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当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致信网友,将致力于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云南发展大计,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勾勒出联动云南实践的广阔图景。受此启发,巴莫曲布嫫在云南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提出“在云南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大试点项目”的口头建议。

此后,巴莫曲布嫫专门组成调研组,在昭通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项调研工作。调研组先后到昭通市昭阳区和鲁甸县的相关非遗传习点,实地考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昭通唱书、苗族古歌、彝族六祖分支祭祖仪式等项目的保护传承情况,同步调研非遗实践场所、自然空间和纪念地。调研组与相关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实践者群体、保护单位工作人员和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交流,仔细询问相关文物的保护保存现状,并对文物保护与非遗保护的协同增效路径提出建议。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在履职中有着深刻体会。在她看来,政策研究与学科本身的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要深入基层开展研究,接触基层民众和文化现实,通过参与观察得出分析性结果。与此同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研究,每个人带来自己的工作经验、视野和创意。这两种方式都是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应经历的步骤。

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结合前期深入的调研,巴莫曲布嫫正式提出关于在云南设立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大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近7000字的书面建议。

为此,巴莫曲布嫫曾前往重庆、福建、云南、山东等地,调研相关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在调研中她发现,目前地方层面的非遗保护实践尚未充分发掘活态遗产之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也是国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级问题。

“实际上,云南可以找到许多典型案例。例如,红河哈尼梯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跟传统稻作实践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则承载着‘林茶共生、人地共荣’的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和生态智慧。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将非遗保护横向切入上述具体文化实践中,并以‘大遗产观’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会起到以一见十、以点带面的映射之效。”巴莫曲布嫫说。

结合云南的本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战略发展目标,巴莫曲布嫫建议,试点项目可以围绕粮食安全、医疗保健、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和平与社会凝聚力等7个优先行动领域展开。

在这份书面建议中,巴莫曲布嫫具体给出了“行动路线图”,包括创新长效工作机制、组建选点工作团队、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参与机制、制定长时段响应性保护计划、开展能力建设培训计划、建设云南文化遗产综合资源库、形成基于成果的监测机制以及加大财政文化资金投入等。

在巴莫曲布嫫看来,将非遗系统性保护充分融入发展规划、政策和项目之中,需要在部门间或跨部门行动中加大对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权重和投入。需要秉持“两创”方针以激活本地文化软实力,以强化乡村—城镇社区和群体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应对世界复杂变局的韧性力量。同时,还要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激发人类文化创造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联动民心相通、美人之美、和合共生的观念基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谱写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新篇章,为全球文化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一决策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部署,有利于从顶层设计统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发展,也有助于以系统观念在全社会形塑‘大遗产观’,在行政部门间切实形成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动形成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大格局,仍须全面考量非遗保护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前行方向。”巴莫曲布嫫说。(朱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