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铁锁乡军勋农场易地搬迁安置点,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团锦簇,小菜园、小果园春意盎然,展现出一幅和美的乡村美景图。
铁锁乡旧貌
“以前住的是土房子和茅草房,人畜混居,不仅脏乱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因地少贫瘠、有山无林、水源短缺,全村以种植玉米、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产业单一,收入微薄,群众生产生活极为艰苦。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我们小组于2016年整体搬迁至军勋农场安置点,群众住进了配备齐全的大房子,并彻底解决了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等众多问题,我是易地搬迁政策实实在在的受益人。”提起搬迁后的变化,州、县人大代表王进兰有说不完的话。
易地搬迁安置点新貌
据了解,铁锁乡共有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涉及288户1024人,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在各安置点的人大代表积极发挥作用,助力易地搬迁安置点做好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后半篇文章”,在不断绘就安置点美景图的过程中贡献出应有力量。
做好“治理文章”,筑牢安置区域“管理链”
坚持以提升治理水平为重点,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推动安置区治理的重要举措,配合乡村建立起“村(社区)党总支+安置区党支部+网格员+人大代表+搬迁群众”的管理机制。居住在安置点的人大代表以“火塘夜话”“院坝会”等形式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积极解决安置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做好“产业文章”,鼓起搬迁群众“钱袋子”
坚持将产业发展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关键,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在安置点建设花椒初加工厂、小火腿加工厂等。人大代表积极动员引导安置群众通过土地、资源入股经营主体的方式,以参加劳务服务的方式参与生产环节,推动“流转得租金、入园挣薪金、经营赚现金、入股享股金”的安置群众增收“四金”模式更好实现。
做好“就业文章”,拓宽搬迁群众“薪空间”
人大代表认真落实“劳务输出帮就业、技能培训促就业、扶持创业带就业”等多项务实措施,精准掌握搬迁群众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岗服务,邀请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深化就业供需对接,积极协助乡村在各安置点开发农村保洁员、生态护林员、农村公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就业能力弱的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有效增加家庭劳务经济收入。(张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