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分网_球探体育比分-在线直播

图片
《人民日报》副刊头条点赞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一针一线巧手艺
发布时间: 2023-08-07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中?小】     分享到:

8月5日,《人民日报》副刊点赞在滇全国人大代表王陆芬:带领家乡绣娘,一针一线“绣”出致富路

 

 

 

 

人民日报副刊头条点赞云南文山绣娘:

一针一线巧手艺

 

王陆芬终于绣完绣架上的作品,这幅名为“高铁梦”的作品,从设计到完工,她绣了一个多月。

今年3月,王陆芬到北京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她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尽快修筑通往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府的高铁。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议案内容,她设计绣制了“高铁梦”这幅作品,与议案一起递交上去。

王陆芬出生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她所在的白沙坡村是个彝族聚居村。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就看她的刺绣。王陆芬从小跟着外婆和母亲,学得一手好手艺。十六岁那年,她的一幅绣品被人花一百六十八元买走,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这些年她在文山做水果生意,随时把绣花绷子带在身边,得空就拿出来绣一绣。

2013年,王陆芬从电视上看到,她从小学习的彝绣就是节目中常讲的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暗自在心里琢磨,怎样回白沙坡村成立一个彝绣合作社,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为乡亲们开辟一条新的脱贫致富路。

这事风险不小,一来没资金,二来没人做过。王陆芬怕丈夫反对,一直没敢跟他说。

可事情搁在心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头来。几番欲言又止,王陆芬还是没忍住告诉了丈夫。

“你想做就大胆地去做!”

“可我创业需要资金啊……”

丈夫没再言语,把这几年做生意攒的三十多万元积蓄全部给了她。丈夫这么支持,王陆芬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三十多万,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那是全部的家底啊!

 

要创业,靠一个人单打独斗不行。王陆芬带着资金回到白沙坡村,开始寻找绣娘。她原来熟悉的几个绣娘都外出打工了,打电话联系,她们没一个人看好王陆芬的选择,都婉言拒绝。有几个原来相处特别好的,反复劝王陆芬,你两口子起早贪黑十几年,辛辛苦苦挣那点钱不容易,你别拿血汗钱打水漂。还有朋友直接打电话给王陆芬的丈夫,让他赶紧劝阻她,别去冒这个险。

王陆芬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一个愿意加入合作社的绣娘。想来想去,她决定降低标准——先找稍有基础的,对她们进行培训;同时,花费二十万元,建起一个传习馆、一个陈列室,做宣传展示。可村里人还是不看好王陆芬的项目,有点基础的都不愿跟她干。

王陆芬不死心,苦口婆心一个一个动员。到后来,她继续降低标准,不懂刺绣的也要,只要愿意干,她就愿意教。本村的找不够,她又到别的村去找。终于凑够了十六个人,华韵刺绣合作社正式成立了。

十六个绣娘,都是四五十岁的妇女,上有老下有小,很难同时凑到一起。王陆芬就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分时段培训她们,经常熬到深夜一两点。培训完一轮,花了三个多月。

王陆芬开始把活儿分派给她们,让她们拿回家里做。抽空一看,有的绣娘技术差,有的绣娘不认真。王陆芬性子急,抱怨几句,有的绣娘就撂下绷子,不愿继续再做了。王陆芬只得跟她们说好话,赔不是。

一开始王陆芬没经验,拿来一些老刺绣做样品,让绣娘们照着绣。绣是绣出来了,却卖不出去,客户看看,都摇摇头走了,说:“你这产品不行,太老套,得重新设计。”

那段时间,王陆芬心里沉甸甸的。重新设计,我哪有那水平?可仔细想想,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没水平我可以学呀!王陆芬找来资料,开始自己琢磨。忙活了一个多月,她自己设计的绣品还是没人要。

干了那么长时间,一分钱收入没有,村里开始有些风言风语,一些绣娘也灰心了,要退出合作社。有个绣娘经不住别人的嘲笑,一气之下把绣花绷子砍了,还有绣娘干脆把绷子和绣片一起扔火里烧了。

王陆芬急了,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如果散了,那她的创业也算完了,这条脱贫致富路也走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