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更好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本报记者采访了4名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谈谈意见建议。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壮大先进制造业
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要始终把创造突破性技术和创新性产品作为重中之重。
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加大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扶持力度,加快解决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短板,努力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未来,制造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与绿色供应链建设,不断加大在核心技术、关键核心部件方面的投入,加快制造业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
要发挥“链主”企业龙头带动优势和头雁效应,支持带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怀化市市长黎春秋: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传统产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重要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坚持高端化提升。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推动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促进数据、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传统产业汇聚,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加快绿色化转型。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
引导服务化延伸。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引导传统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振兴实体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要推进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由企业牵头,根据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整合创新资源、设立创新联合体,围绕行业、市场痛点解决“卡脖子”难题,真正使科研课题来自产业需求中、把科研成果落在产业发展上,推动更多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要建立长效沟通合作机制。一方面政府搭台,通过人才项目、创新论坛等建立固定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企业主动作为,通过自身创新平台以柔性引才的方式使产学研对话平台化、常态化、协同化,让科学家与企业家激发出更多的火花。
全国人大代表、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在5G网络、云计算等领域有了很大突破,但仍存在关键技术发展不足、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充分等瓶颈和问题。
要优化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持续鼓励数字科技企业做优做大,发挥头部企业带动溢出效应,通过优化市场公平竞争和数字经济投融资环境来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经营投入。同时,以竞争中性原则完善科技产业领域的市场机制,为数字新技术应用的供需对接打造更加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要激发企业活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头部数字企业在基础和核心科技领域集中突破和布局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引导支持大型数字平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开放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生态,提升其技术开放的辐射作用,以推动上下游各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
要出台支持数字企业“出海”的国内监管政策,加强国际数字治理规则对接。支持和帮助数字企业打通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监管协调,通过牵头全球数据标准等规则构建,扩大数字经济全球朋友圈,提升中国数字经济话语权。(王沛 张天培 范昊天 巨云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