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点燃革命星火 今日建成美丽家乡——寻访滇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所在地
发布时间: 2021-04-27      来源:玉溪日报      【字体:大?中?小】     分享到:

龙泉河畔街景

 

易门文化长廊让人感受到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滇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而今已是茂木丛生

 

夕阳下的南屯湖

 

在易门县城西,南屯湖边坐落着一个叫杨家龙潭的小村庄,村庄西面临水,三面靠山,绿树环绕。沿小路向后山走去,草木茂密,道路蜿蜒,林间高高的竹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在一处箐沟里,九十余年前,一群年轻人聚在这里,成立了滇中第一个党支部,也是从这里开始,这群年轻人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播撒在滇中大地。

踏过革命先烈的足迹,走出滇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当年的杨家龙潭而今已换了面貌,破旧的茅草屋变成了小洋房,放眼美丽的南屯湖,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沿着长廊往前行进,一幅“滇中水城 菌乡易门”的美丽画卷豁然展开在眼前。

 

滇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

1927年底,中共云南省临时省委(省临委)成立,为响应中央“到农村中去,到工厂中去,到军队中去”的号召,省临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铁路沿线,在蒙自、个旧的部分厂矿和滇南农村坚持斗争,领导工人的日常经济斗争,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省临委研究认为,易门举办第一期寒假义务学校期间,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科学文化,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反封建、反贪官污吏斗争,赢得了社会的支持,为党在易门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1927年寒假,省临委指示中共党员黄洛峰(黄凯)、李裴如(李凡)等接受易门县教育促进会的邀请,以第二期寒假义务学校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宣传革命理论,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组织,逐步发动农民运动,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家住杨家龙潭、就读于易门高等小学的进步学生李文兴就是在当时被发展入党的。

1928年春,随着党的工作在易门县有较快发展,为进一步推动组织地下斗争,省临委派吴少默、王复生到易门指导工作。其间,中共易门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杨家龙潭召开了特支党员大会,会议以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为指导,结合云南实际,全面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探索在易门开展武装革命的方式和可能性。因黄洛峰、李裴如的身份不能暴露,未参加会议。会议由吴少默、王复生主持,会上吴少默作了“国共两党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内形势”的报告,王复生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介绍了江西等革命根据地作战情况。通过对易门社会和形势的分析,会议对易门下一步工作发展进行了全面布置,决定从组织上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发展店员工会和各种手工业工人组织,积极探索积蓄革命力量和开展武装斗争的新途径。会议强调了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的重要性,要求各地要武装暴动和组建红军必须报省临委,经省临委请示中共中央批准。会议根据加强易门党的工作及省临委关于组织开展地下斗争的任务要求,决定在中共易门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学运组、农运组、兵运组、交通组等秘密党团组织。

中共易门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积极组织学生、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倡导爱国主义。甚至还策划过武装起义,但考虑到云南革命运动的现实,没有得到省临委批准,易门的革命运动以学生运动、农民运动为主。之后,易门党组织进一步壮大,安宁、易门、禄丰三县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随后中共易门县委建立。

1928年10月13日,黄洛峰以易门县代表和交通员身份,出席在蒙自查尼皮村召开的云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1929年,省临委的吴少默、王复生先后到易门检查指导工作。至1929年6月,云南省有中共党员566人,县委5个,支部68个。其中,易门、嵩明、蒙自、个旧、石屏建立县委。

1930年12月,省临委遭破坏,王德三、李国柱、吴澄等同志被反动派杀害,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易门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而停止活动。易门是云南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县,中共易门县特别支部委员会是滇中最早建立的中共党支部,为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它宣传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鼓舞着易门各族群众为撕破黑夜、迎来黎明而不断英勇斗争。

 

寻访党支部成立旧址

往大龙口方向,走出城市便与森林撞个满怀,沿龙泉河逆流而上,随易门文化长廊蜿蜒而走,绕过一个小山坡,龙泉街道中屯社区南屯居民小组杨家龙潭便映入眼帘。1928年,滇中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成立,而杨家龙潭的进步学生李文兴就是当年参会的一员。

据史料记载,李文兴,1910年生,易门县杨家龙潭人。1927年底就读易门高等小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底,党组织停止活动后,一直在易门教书种田,1996年1月病逝。

今年70余岁的李小凡是李文兴之子,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滇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这个地方已是茂木丛生。“大概就是这里,当年这里是一个很‘隐秘’的地方,三面环山,在里面开会,村口有人把风,要是有人来搜查可以很快隐蔽起来,不被发现。”李小凡告诉记者。

而今,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南屯水库加高,当年的“隐秘”已不复存在。若不是李小凡指引,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就是滇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

“我们一直想在这里建一个纪念馆,发挥红色教育作用。因为在我看来,这个地方对于易门县早期革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落实。”原易门县委党史研究室老干部告诉记者。

“当时我父亲还很年轻,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曾经一度想去延安,后来因为联络人被捕,最终计划没能实施。联络人被捕前,他还与同学一起凑钱给联络员,用于支持革命。”看着这荒草丛生的旧址,李小凡回忆当年父亲参加革命的历程,“后来父亲就在学校教书,我和父亲一样,也走上了讲台。”

行走在杨家龙潭,记者碰到60余岁的朱荣忠,说起李文兴,他告诉记者,那是他的老师。“和我年龄相仿的这些人都是李老师的学生,而比我们年轻的那些人又都是他儿子李小凡的学生。”朱荣忠说。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杨家龙潭旧貌换新颜,朱荣忠感受颇深:“现在道路修好了,路灯也安好了,大家都盖了小洋房,我们这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对杨家龙潭的投入很大,污水治理、道路硬化、休闲场所的建设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都得到了完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百姓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中屯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永发说。

 

传统农民变身城镇居民

如今的南屯居民小组被“滇中水城”景区紧紧环绕,居民们出门几步就可以跨入景区,在家推开窗就可以看到美景。

今年70岁的杨凤兰从小就生活在南屯,小时候住的是茅草房,结婚后住进了小瓦房,而如今,杨凤兰家在景区旁建起了三层半的新楼房。新建的楼房紧邻景区,在杨凤兰家,只要拉开窗帘就可以看到优美的湖光山色,房前屋后的道路也从以前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房屋建起来后,杨凤兰家将一、二层房屋出租,每年都有固定的租金收入,加上子女外出打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出门就是公园,也不用干农活了,在这里生活了70年,这些年的生活可以说是顶呱呱。”说到动情处,杨凤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杨凤兰小的时候,南屯还属于纯农业生产型的农村,而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易门县“滇中水城”景区的修建,南屯逐步发展成了新型城镇。2005年以来,南屯的土地逐步被征收用于修建龙泉河公园、南屯湖公园等,居民们的生产生活从传统农业转变成务工和经商,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据易门县龙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钟梅介绍,南屯居民小组以前祖祖辈辈都是种田,景区建好后,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景区的建设也促进南屯第三产业的发展,景区周边的居民通过开设餐馆、商铺、旅馆和租赁房屋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还可以到县城务工,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

据钟梅介绍,近年来,南屯不断探索研究,盘活预留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实现集体有收益的同时,居民还可以每年享受分红。近三年来,居民除了自己的收入外,每人每年均分到3000元以上的红利。

 

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九十多年前,革命先辈在杨家龙潭成立滇中第一个党支部,将革命种子播撒在滇中大地。九十余年后,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滇中人民不懈奋斗,昔日的小村庄而今已变了模样。在离杨家龙潭不远处,波光粼粼的南屯湖映照出当地人民的幸福生活,生态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依托县城周边丰富的水资源及水高城低的优势,易门在明初就已开始建设“水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初时,易门水城已享誉滇中。2006年以来,易门县委、县政府把建设“滇中水城”作为生态县建设的突破口,坚持以水为特色,秉承历史文化渊源,实现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林、水、城交相辉映的奇妙景观。“滇中水城”景区整合龙泉河、南屯湖、栗园湖、野生菌博物馆和龙泉国家森林公园,打造集“湖―山―屏―河”为一体的开放型、包容型、休闲型景区。建成了集湖体、瀑布、桥梁、水景、广场、文化雕塑、古典长廊、绿化为一体的城市水系景观带,各期工程既突出各自的特点、特色、亮点、看点、文化内涵,相互间又设计紧密,融为一体,一脉相通,对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形象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滇中水城”景区既是山水美景的集成,更是易门历史底蕴综合展现的舞台,是易门传统民间艺术交流碰撞的大乐厅,也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休闲、健身、文娱活动场所。2019年,景区被玉溪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

“下一步,易门县将朝着10万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规模目标,努力按照‘山、水、菌、人、城、园’的公园城市规划来建设,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高品质居住环境的需求。”易门县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规划中心主任杨井泉说。

如今,易门县把“公园城市”作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方向,以“美丽县城”为抓手,在实现“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的“城市公园”,打造“公园城市”。随着一个个生态园林建设项目落地生根,推窗见花、开门见景的生态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保护开发革命遗址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跟随着李小凡的脚步,穿过杨家龙潭旁的一条小路,我们来到滇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从李小凡的指引和介绍中,我们才了解到当初滇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所在地仅是一个隐秘的小山箐,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到当年革命的不易与伟大。

易门是云南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县,中共易门县特别支部委员会是滇中最早建立的中共党支部,滇中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滇中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今,这个隐秘的小山箐已被竹林覆盖,周边没有任何标志,也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如果没有李小凡的带领,我们绝对不可能根据描述就找到这个旧址的所在地,这也不禁让我们开始担忧多年后,这段革命历史的追寻与传承。

从李小凡和其他居民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过去了很多年,但当年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还一直激励和改变着这里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新的生活。从杨家龙潭到南屯,再到整个易门县城,相较九十多年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我们只能从后辈的口中和书本中仅有的文字,去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革命历史,仅靠口口相传并不能让历史传承,保护好遗址才是历史传承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因此对滇中第一个党支部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对历史的挖掘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尽早将红色阵地建设起来,才能让后人有迹可循,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郭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