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关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体会
云南足球比分网:办公厅副主任 刘昶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伟大构想。其中,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问题,对于有效提升城镇化建设规模集群,促进区域城镇群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好特色城镇规划,打造云南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云南,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中国梦就是要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云南关键的一步就是实现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其他三化不可或缺的载体与平台,农业农村农民是基础的基础,农村人口在产业化推进中的有序聚集,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条件,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依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做强硬的支撑与保障,工业、城镇一体化先行,并与旅游发展、文化繁荣、市场培育、人才聚集相结合,是带动农村现代化、有效推进建设云南特色小镇,民族、民俗小镇,魅力小镇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关系民生,维系民意,实现民权,凝聚民愿,惠及民众的民心工程,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证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标向。让居者有其屋,让人人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的人、特别是广大进城的农民工兄弟朋友们都能圆上住房梦,拥有自己的住房,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落实安居乐业,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让人们拥有更多的美好幸福生活新期待,是人民群众充满自豪感与尊严的最好选择。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是党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及农民朋友的关怀与温暖,是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善解民意,排除民恕,为民解难,让人民活得更有成就感和幸福的具体体现。居者有其屋是党的关爱与承诺,是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提高幸福指数的美满企盼和一个国家振兴、图强的政治宣言,是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利益、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所在。努力实现城镇化目标,就是要强化城镇化带动功能,依托农村发展城镇群聚集,凝聚中小城市、富裕乡镇发展活力,培养人气,建立气场,形成集团正能量,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互补城市,充分依托有限资源和基础设施,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城乡差异,不断改进农村生存环境和人民生活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抓好抓实抓细这项宏伟的、关呼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关呼千家万户,涉及农村8.5亿农民兄弟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尤为必要。就我省目前开展城镇化工作的情况来看,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与缺陷,一是缺乏明确的引导与合理的规划;二是对农民入城问题认识尚未提高;三是入城准备工作相对薄弱,各项基础设施及社会投入不足;四是科学规划,有序安排入城统筹指标有盲目扩大化倾向;五是保障房建设满足不了入城农民及农民工进城的需要,有的门槛条件设置太严与极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此项工作的有效推进。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针对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省委对发展城镇化建设者尤其重视,“提出了城镇上山,良田留给子孙耕”的伟大构想,并多次召开现场会,举办城镇化建设论坛和专题研讨班,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镇化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云南城镇化建设要发展,困难极多,但机遇尤存,不仅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南重要桥头堡战略的重大战略支持,还有云南推进城镇化建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优惠条件与目前已取得的可喜成就做基础,云南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是可行的。要充分凝聚城镇化发展正能量,举全省之力发展城镇化建设:一是要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来实现我国农业大国向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大国的根本转变。尽可能的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及生存质量不高,发展相对迟缓,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状。二是要通过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来统筹人口居住分散,条块分割,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不强,相对聚集资源、汇集力量合力不足,难以形成产业优势的布局,真正解决农村的人无事干,城市的事无人干的现状,科学、有序、分类地引导农民循序渐进的向城镇转移工作。三是要通过科学、严谨、优化、遴选城镇化建设目标,来极大的提高农民素质和水平,发挥和调动农民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建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四是要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来最大限度的扭转国家和地区用地用材用人分散,重复规划、重复建设、职能交叉、浪费严重的局面,使城镇化建设工作更加有利于凝聚现有生产力、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结构性转变与整合;更加有利于充分地汇集人气,使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科学、有序地向城镇转移与发展,达到民族习俗、传统光大发扬,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土地开发、合理利用,用地规划一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成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目标和任务。五是通过有效提高全国和各地区之间的城镇化率,让云南较低的,目前只有36.8%的城镇化率有所提高与发展,并从根本上整合农田资源,扩大连片耕作范围,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新型农业产业化、科学化的水平,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质量,努力提高科学化耕作栽种技术,大力普及高产稳产粮田和优质粮种推广,增加水稻育种育苗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含金量。六是开展城镇化建设,大量的农民进城,成批的工业城镇上山,耕地留给子孙耕,用保住建设规模红线来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七是制定城镇化专有人才的总体培养规划,加大经费投入,重视城镇化专有人才培养。八是要把建立特色小镇,产业支撑小镇,民族民俗风情小镇,旅游发展建设小镇,文化繁荣边疆团结进步小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荒坡荒地搞好做强城镇上山建设工作。
二、地方各级人大应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履职,各级人大代表发挥作用,是我们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是要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用立法的形式转变为法律意志,用立法来规范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使之法制化、规范化;二是要通过人大的监督来维护与保障城镇化工作的执行力、推广率,严格依法办镇,督促城镇化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正确施行;三是要充分发挥全省五级11.2万人民代表的作用,有效地宣传和贯彻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普及法律知识,严格依法办事,有效地发挥人民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广泛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代表履行职能制度与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建立健全代表工作机构,完善代表小组活动形式;四是要通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专工委的履职,积极开展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审议好地方城镇化建设编制规划,审议好地方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专项工作报告,用审议好有关部门的专项工作报告来督促政府不断改进工作与推进地方城镇化建设;五是要依法加大在各城镇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部门,完善体制机制,依法组织好新转换届次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认真依法组织好新改建制镇、市乡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选举工作,建立健全城镇、街道人大工委和代表联络工作机构,让人大真正成为人民之家,农民之家和农民工之家;六是要组织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参与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工作,用人大的正确履职,促进政府提高依法办事观念,加强与改进工作。
三、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应注意解决和克服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1、不求实际,盲目追求城镇化发展指标,搞建设规模的扩大化。体现在盲目性与政绩性扩张和贪大求全方面。一般是不顾及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实力欠缺,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治安、城市容纳率低下、人均资源共享程度明显不足,水、电、煤、燃气、交通、住房等的严重欠缺、极不配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进城农民和农民工因进城返贫,入不敷出,生计不保现象尤为突出,失地又失工,失工又失房,生活成本增加,教育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另外,盲目不求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却人为的毁灭了许多美丽的村庄,盲目的搞刺激经济增长、搞有速度无质量、有增长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搞城镇土地出让的“房地产化”等等都有会影响我们城镇化推进的步伐。反之,由于年轻人的大量进城,形成了农村老龄化空巢现象,老年人固土守宅,贫困潦倒,生活、生产、生存加剧困难,农民、农民工盼望着正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真正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和健康的幸福生活成为泡影。
对策: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有序统筹,不断建立健全入城保障机制和体制;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公共资源投入;要特别关注新城镇居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情况,努力促进贫富差距快速缩小;切实改善生存环境,并赋予进城农民、农民工相对的财产权利与一定的鼓励减免政策和降低就业门槛,按照公平原则,消除歧视观念,将农民、农民工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避免大拆大建,蛮目冒进,急于求成;应充分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及民风民俗习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好城镇化建设工作。
2、制定科学规划不够周密、严谨、完善,违法乱纪打擦边球现象时而有之,违规违纪案例层出不穷。
对策:加强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惩治体系;严格规划制定程序和标准;建立零违规表彰与奖励制度,推行违规惩罚与一次性死亡制度,对变通违规者追究领导责任;加强各级人大审议审查规划批准职能,建立健全规范、配套、的各项工作审批制度。
3、城镇化布局不尽合理,与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与当地实际上严重脱节,统筹科学发展动力明显不够,城市与乡镇优化发展不合理,浪费有限资源现象突出。
对策:发展要与国家、省里的中长期计划相统筹和对接;不切实际的发展要坚决制止,要注重特色经济、地域民族习俗和自然规律、地理、历史风貌在规范中的比例;坚决不搞唯我独尊,突出自我,粉饰太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舍近求远,盲目攀比、建设讲排场,搞大而全。
结语:按党的十八大报告阐述的,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们才能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合理、有序引导和加强管理,宏观布局,整体推进,开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加稳固,更加充实,人们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