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深入调查研究,已成为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风向标和分水岭、分量最重的一项指标。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充分体现分量最重的一面,完全取决于领导干部的工作心态、精神状态和工作姿态。
调研心态缺失的主要表现,或是应付型心态,出于工作安排、领导要求,迫于不得而已,到基层走上一圈,似鸭子水中觅食,头下去了,而身子浮在上面,尾巴高高翘起来。或是应景型心态,为转变工作作风贴金,标明我已深入基层,前呼后拥,网站、电视台有声有影。或是漂汤油型心态,坐上车子,到处转一转,隔着车窗玻璃看一看,与基层干部聊一聊,打道回府。或是点水型心态,似蜻蜓飞行在水面上一样,不时点它一下,便展翅高飞,难觅踪影。
究其根源,一是形式主义作风。调查研究心态不正,没有深入细致开展调查研究的精神状态,把调查研究看作是一种形式,走过场,调查研究只作一个大概了解,便草草收场。情况不详尽,查找分析问题不透彻,提出对策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属于无用的调查研究。二是患得患失。倘若扑下身子,真心实意,将整个身心都沉到基层、沉到人民群众中去,必然要了解掌握到一些具体而真实的民生情况,问题和困难使领导干部感到责任重大,民生重大。如果只是谈一些工作思路之类的话,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民办不了实事。但是要为基层多办些实事好事,那就必然要协调一些关系,如争取项目资金等。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一年下乡不少于60天,这没多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能力解决那么多问题,办不了那么多的实事好事,只能蜗在办公室里。三是心事太重。实权岗位领导一旦转岗之后,心里失落,空落落的,手中无实权,调查研究、为民办实事不能像以前那样,现在群众提出困难和问题难以解决,很是没有面子,原来高大的形象受到损害,这么一思想,就懒得挪动屁股动身下乡到基层了。四是责任心不强。心态决定工作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姿态。没有真心为民谋福祉的精神境界,怕吃苦受累,蜗在办公室,沉湎于网络,似乎民富民穷与己无关,调研可去,也可不去,忘却了充实工作的内容和情感,反倒任凭其匮乏、贫瘠、荒芜,高高在上,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民。五是无心调查研究。有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每次调研都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并且下到基层,广泛与人民群众接触,真实地了解到民情,听取民意,作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写得规规范范,可是解决问题形同虚设,落不到实处,久而久之,对调研失去了信心和激情,便没有心绪搞什么调研。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听得一般干部说,下乡调研还是大领导去的好,有职有权,说话办事能够兑现,很受基层欢迎。而我们下去调研,说话没底气,没有分量,心虚着。七是无钱难以下乡调研。留心观察,不难发现,手中握有实权的部门单位,基层盛情邀请下乡指导工作,无实权、无项目经费的小单位怕下乡,或干脆不下乡调研。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下乡调研的差别如此之大,心态如此之复杂。
凡此种种失衡的调研心态,必须得到科学有效的校正和调适,否则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为民谋福祉便会成为一句空话。
1.增强责任感,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要重。好好想一想,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是些什么?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正确履行好这些职责?是泰山压顶不弯腰,还是拈轻怕重?是创先争优,争创一流业绩,还是甘于平庸?在职在位,都有一定的职权,且能把职权抛到九霄云外去呢?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应该像杨善洲、郭明义、文建明、沈浩那样,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看得比泰山还要重,对党对人民、对工作满腔热忱,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倘若做到这一点,调研就能克服形式主义,力诫浮躁之风,调研的心态就会回到科学、正确的轨道上来。
2.以人为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摆正调研心态,不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把个人得失暂且放到一边,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调查研究这种工作方法。新时期,人民群众需要领导干部解决的问题确实很多,不少问题还比较棘手,有一定的难度,这一点也不假。但是,不能因为太难而放弃。领导干部职责在身,这些问题领导干部不去深入调查研究,下决心一一解决,那还能交给谁呢?时代、党和人民赋予领导干部的职责,应当仁不让。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是党的职责使命所在,是领导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领导干部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所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改善民生为大的执政理念,就要想人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当好人民公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落实为大,正确对待和处理调研中发现的存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可能会分析整理出一系列问题,深入剖析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一些针对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调查研究的重心、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和改善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也并不是说,一次调查研究的问题,必须一次性得到彻底解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可多种多样,只要注重实效性,以落实为大,分清矛盾的主次,问题就能依次得到解决。如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分主次,必须立即解决;重大问题是主要矛盾,必须集中人、财、物,全力优先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可以缓一步,或分步逐一解决;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争取或创造条件来解决。一次调查研究,最好抓住一方面工作的2至3个主要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宜罗列过多,分不清主次。总之,只要有务实精神,就能调适调研心态,沿着正确的思路,落实解决调研问题,惠民利民。调研工作不分贫富贵贱,不分部门单位大小有无实权,只要真心想知事、谋事、干事、成事,调研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
4.情系人民,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是最好的联系人民群众的方法,领导干部当倾情给力。常言说:有吃无吃,常来走走,常来坐坐。你来我往,亲如兄弟。说的是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交往密切,情感弥深。若不深入,不勤往基层跑,沉不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和矛盾突出地区多跑跑,领导干部就不知道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关注点在哪里?人民群众也不知道领导干部究竟能给我们什么?会变得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势必会在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竖起一道屏障,不但情感线会被阻隔或中断,就连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和地位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脱离人民群众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是为什么而出发的。我们要运用好调查研究这种领导方法,勤到基层去,沉到基层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泸西县人大常委会曾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