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8年3月调到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的,日月如梭,屈指一数,已在这座民主法制的殿堂里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的光阴,只不过是历史河流里一朵浪花的瞬间,而对我来说,是最难以忘怀的,最需要感激的,感激到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的岁月。
刚进人大常委会机关,是在梁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当时31岁,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我算是常委会机关里的年轻人。一些朋友对我说:“年纪轻轻的到人大去干什么?”社会上流传:“一块大牌子,一群老头子”,“没事光找事,找上事又不顶事”,“橡皮图章”等等说法。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岀当时人大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大工作不被人理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大工作宣传不够。
人大工作法律性强、程序多,很多工作都是依法进行,按照程序去做,而且是不做不行。做的事多,宣传的题材应该丰富,如果没有人写,没有人去宣传,人们对人大做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况且现在有的部门开会提到的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没有提人大和政协,还有的认为党委、政府已经代表人大和政协,这是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误解。我认为要让人们了解、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做好法律规定动作的同时,必须加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
有一次,召开人大常委会议,事先请广电局来宣传报道,广电局的记者来了几分钟就要走,说人员紧,科委要拍一个示范基地。我就问他们是人大常委会议重要,还是部门临时安排的事重要?事后我才知道县上制定了一条规定,广电局宣传四大机关工作不得收费,其它的可以收费。我从中领悟宣传也要讲成本,光说是不行的。结合梁河的实际,起草了《梁河县人大常委会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奖励办法》,经主任会议通过后印发执行。这个办法的实施总算是开了一个头,能给宣传人大制度的热心人一点微不足道的辛苦费,在一定意义上对促进人大的宣传工作有促进作用。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从理论上到实践中耳闻目睹了不少的事,当然,一些感想就油燃而生,有动笔写的念头,如何去写?从什么角度才能更准确生动地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先是从《中国人大》、《云南人大》和《人民代表报》等杂志、报刊中挑选出几篇范文,认真的阅读研究,然后,照葫芦画瓢去模仿。
有一天,梁河县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刚散会,会场外突然传来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只见十几个群众列队抬着一面写有“人民清官爱人民”的锦旗,径直走向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当时,我只知道人大常委会帮群众从部门追回了一笔人畜饮水的工程建设款,群众要给人大送一面锦旗。没有想到他们会用这么热烈的方式,选择这种时候。刚刚散会的代表被这一突然出现的场面吸引住了,纷纷前来探询发生了什么事?我急忙随同常委会的领导去接待。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曩宋乡马崙村的群众向上争取到十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资金,不曾想到,这笔款被有关部门截留。村干部几十次到县城找有关部门,10多公里的路,单是往返车费就用了七、八百元,还得不到落实。人大知道此事后,最终为老百姓追回了这笔资金。这是一个通过人大监督,为民办实事的题材,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而且很难得。在接待会上,我认真记录所有人的讲话,并抓住机会,采访了村干部和一起来的群众。动笔之前我想到,文章写出来,肯定会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不滿。于是,把写的思路向常委会领导进行了汇报。领导听了我的汇报后,说标题很好,“锦旗”和“民心”形象地联系起来,人大就是要代表民心,反映民意;内容也不错,如实写,不要怕得罪人。受到鼓励和支持后,我写出《一面锦旗表民心》的文章,文章在《德宏团结报》上发表后,有两种反映:一种是马崙村在畹町工作的人打电话感谢人大为他们村办了实事,并认识到人大有这么大的权力;一种是被曝光的这位局长,打电话到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说乱写。一边是民意,一边是威胁。我认为,人大是民意机关,象我们老领导说的,要代表民心,民心不可违。从这件事,我想到人大宣传者,一定要树立高度的人大意识,做到“顶天立地”。天,就是宣传法,法最大,依法监督;地,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愿望,取信于民。文章获德宏州第九次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一等奖。
2002年底,是选县级人大代表的日子,梁河县70多个选区热闹非凡,宣传上也是千篇一律的,选举准备、宣传发动、划分选区、候选人提名等等都是程序性的。有一天,我听到这么一个消息:在曩宋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通过演讲来选代表。我觉得这个题材很新鲜,其它选区没有这种形式,更何况在山区发生的,选代表是一件大事,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民主体现,属于重大题材。但是,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哪些?又有哪些典型事例?必须要进行采访和挖掘。我深入到龙营村采访,一路上泥滑路烂,我想仅有2000多人,群众年均纯收入几百元的小村子,选民的参政意识竞如此强烈,选代表要通过演讲确定,这是在民主程度高的地方才有的。龙营村在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那天,四名代表候选人聚在村委会,围绕当了代表后怎样为选民服务进行演讲,竞争正式代表候选人,这么大的场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找到演讲的当事人和选民了解情况,他们都认为这样做很公平,又能选出高素质的代表。回来后,觉得收获很大,演讲选代表,在梁河属于首次,虽然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但是,它体现了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是选举中的一件大事,是一种新的民主政治气息,这正是事情所表现的主题。事后,我写了一篇《小山村的一次大选举》,获德宏州第十一次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一等奖。
有一次,到勐养镇下乡,同镇代表交谈中,代表们对人大代表曹春叶的履职工作称赞不已。我进一步了解到,曹春叶,党员,一个26岁的阿昌妇女,在傣族聚居地落户,深受当地人的称赞,并选为人大代表,确实不容易。我觉得她是一个宣传的典型,从人大代表角度、妇女角度、民族团结角度、党员角度都可以宣传。我大体了解到一些情况后,考虑着如何从代表角度来写好她。22岁到帮界办酒厂,嫁给当地的傣族青年成了家,帮界村成为她的家。自己致富了,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走致富路,积极为村上办实事,组织开展精神文明活动,一心为大家,深受当地人的信任,被选为人大代表。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小家”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她不忘大家,认真履职,积极反映选民的意见建议,甚至舍“小家”为“大家”,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舍己为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提倡和需要的一种精神。我写出《从小家到大家》的角本,副标题是“记勐养镇人大代表曹春叶”。然后,同广电局的记者一起,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拍成宣传代表的专题,在今日梁河电视专栏中播出。后来她的事例又翻板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妇女干部等等。这个作品在参加州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评比时,为了紧扣代表主题,把标题改为《勐养江畔女代表》,获得德宏州第十二次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一等奖。
如果没有人大这片沃土,让我汲取丰富的营养,就没有如此丰硕的成果。人大这块沃土,为我提供了写作的源泉,增添了我的阅历、陶冶了我的情操、丰富了我的人生。对于这一切,我要感激人大,用感恩的心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尽自己的所能回报人大,让感恩走进工作。(根据有关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