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分网_球探体育比分-在线直播

图片
对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7-01      来源:足球比分网_球探体育比分-在线直播      【字体:大?中?小】     分享到:

197015,通海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通海县城和高大、九街、四街等乡镇的许多村庄顷刻间被夷为平地,峨山、华宁、江川、红塔区、建水、石屏一带的伤亡也十分惨重,造成15000多人死亡。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震死亡人数仅次于唐山、汶川大地震的大地震,也是近176年来云南地震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

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灾区各级党政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各族人民英勇奋战,抗灾自救,用短短3年时间迅速恢复了生产,战胜了惨烈的自然灾害。灾害发生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灾区各族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灾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15日,通海县开展大地震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51日,是新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县处置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搞好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促进《防震减灾法》在全县的贯彻实施。4月中旬,通海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组,对全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组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的情况汇报,先后到县电力公司、交通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教育局、建设局、电信公司进行执法检查,对地震监测设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农村危房拆除重建工程项目进行了实地检查。

执法检查组认为,通海县对《防震减灾法》的贯彻执行总体上是好的。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把抓好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认真对待,在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上措施得力,成效显著,《防震减灾法》的宣传学习不断深入,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加强,体现了防震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贯彻《防震减灾法》的基本情况

通海县是国家确定的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多年来,县人民政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忧患意识,部门协作越来越密切,社会管理越来越规范,公共服务越来越完善,社会参与越来越广泛,科技支撑越来越有力,为促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197015,通海县发生了7.8级大地震。同年2月,成立了通海县地震工作领导小组,5月成立通海县地震办公室。40年来,县政府不断加强防震减灾工作,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1993年,通海县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下发了《通海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995年、2001年、2003年、2006年,先后四次对《通海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不断调整充实通海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成员,先后制定下发了《通海县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主体管理规定》、《通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海县防震减灾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实施办法〉的通知》、《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每年定期召开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做到了思想重视、组织到位、责任明确、工作落实,全面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组织指挥和综合处置能力。

(二)宣传教育工作广泛深入。

《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以来,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该法的宣传工作,职能部门按照“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了防震减灾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节假日、农村集市、科技下乡、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通海大地震3040周年纪念活动等有利时机,深入开展了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宣传活动中,采取放录像、散发宣传材料、悬挂标语条幅、干部防震知识考试、大型图片资料展览、纪念通海大地震征文活动、电视专题片专家访谈录、法制进学校、“小手牵大手”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使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不断深入人心,扩大了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依法进行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

1、重视监测预报基础工作,预报水平有了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县防震减灾局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不断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促进各种信息畅通、资料快速传递、加强震情监视及24小时值班,坚持月会商、出现异常加密会商制度,适时进行震情分析判断,密切关注震兆、前兆异常动态变化和地震短临跟踪落实等环节工作,各种观测数据资料被国家、省、市地震部门长期使用,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处于全省先进行列,连续几年被玉溪市评为地震预报效能一等奖。

2、震灾预防体系不断完备和加强。一是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防震减灾计划,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努力使防震减灾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通海、创建平安通海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及成果应用力度,利用地震小区规划、活动层、震害预测等基础数据库资料,对园丁小区、杞麓湖调蓄水隧道工程、玉蒙铁路通海段、老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多个自然村地质灾害易地搬迁等重点项目的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对重要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四是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指导。县防震减灾局与县建设局密切协作,积极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截止20103月,全县完成加固改造4789户,拆除重建2950户。争取到省级补助资金2200万元,市级补助96万元,带动群众投资高达4.8559亿元,被省政府表彰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先进单位。五是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及运行管理良好。全县共设地震宏观观测点18个,观测员18名,防震减灾助理员9名,每年集中培训2次,工作检测4次。六是重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建设,通海六中被省教育厅命名为“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石山嘴小学、六一小学被玉溪市教育局命名为“玉溪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3、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高。全县49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调整充实了地震应急领导小组,修改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全面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县人民政府制定了《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应急救援通讯、电力、交通、设备等应急条件逐步得到落实。截止2009年底,县政府采购卫星电话2部;县防震减灾局购置发电机、帐篷等应急物资;县交通局成立了由30人组成的道路应急抢救分队,组建了由50辆车组成的应急运输分队;县卫生局成立了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护队,并进行救灾防病能力培训;县民政局储备了部分救灾物资;县粮食局按照要求作了相应的粮食储备;县国土局做了大量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县水利局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县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全面开展中小学校舍排危安全工程;中国电信通海分公司成立了3支应急队伍;通海县供电公司组建了3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目前,全县9个乡镇、7个企业建立了16支应急救援队伍,一旦县内发生了险情,由县政府统一指挥。2008年以来,全县组织开展地震紧急疏散演练50次,每年参与人员达4000余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震监测能力和水平还需提高。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复杂,数据日常分析处理量大,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前兆观测项目不多,部分监测设备老化,准确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地震应急能力总体较弱。县人民政府及各乡镇、各部门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部分单位没有组织过应急演练;虽将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但紧急避难场所功能不完备,无明显标志;开展地震紧急救援的专业装备落后、短缺,物资储备明显不足;中小学校舍大部分达不到防震要求,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三)少数单位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单位领导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应急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对破坏性地震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估计不足。个别单位干部职工防震减灾知识缺乏,自救互助能力差。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针对全县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执法检查组提出三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不断做好监测设备的更新和骨干网点维护保养工作,提高系统设备的运行率,增强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断引进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与周边地区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稳定群测群防专业队伍,加强观测员和助理员的培训,稳定基层预防地震工作力量。

(二)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修订和完善本级地震应急预案,特别要加强卫生、通信、电力、交通、学校等部门的应急工作,定期组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演练,明确应急工作程序,检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灾害发生时抗震救援需要。继续争取上级农村地震民居安全工程和危房拆除重建工程,地质灾害搬迁村和扶贫整村搬迁项目应达到设防要求。加大校舍危房排除和改造力度,确保万无一失。

(三)坚持不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要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把贯彻《防震减灾法》纳入普法计划,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特别要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观念。主管部门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监督各乡镇、各部门把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