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女子白凤芝
——记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白凤芝(哈尼族)
在出席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云南代表团里,有一位新当选的哈尼族女代表,她叫白凤芝,来自普洱茶故乡——云南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2007年6月,她的家乡发生了6.4级强烈地震。
这些好事,过去想都不敢想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白凤芝代表随身携带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照片和光碟。在“6·3”宁洱地震中,她的家乡受伤最重,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热心援助下,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群策群力重建家园,仅过了半年多时间,灾区群众就全部搬进新居。她把灾民新居的画面带到北京,和来自全国的各族代表一起分享重建家园的喜悦。
在跟代表们交谈中,白凤芝春光满面,开心的话儿飞出心窝。她说这是第一次来北京参加人代会,既高兴又自豪,更有信心。她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我带了两个心愿来会上,第一个心愿是把社情民意带到人代会上;第二个心愿是把乡亲们托我带的话捎给温家宝总理。乡亲们让我告诉温总理:‘请总理放心,我们都搬进新家啦!’地震过后才7个月,灾区群众都在春节前住进了新居,而且是住的做梦也没想到的好房子!”白凤芝代表拿出一叠厚厚的照片给代表们看:“这都是乡亲们让我带来的,说一定要让总理看看新家的样子!这是同心乡同心村统建点的新房,这是苏那河小学的孩子在新教室上课……”大家从照片上看到:一幢幢新房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地中显得格外新颖别致。白凤芝说,灾区的群众忘不了总理亲临灾区操劳的身影,记得总理在帐篷小学黑板上写下“挺起不屈的脊梁”那刚劲有力的大字时的情景。
在众多的照片中,白凤芝特意挑出一张给大家看:照片上,一家三口人快乐地站在新居前,楼上有一条醒目的标语:“衷心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 她说,标语是小楼的主人潘恩科自己花钱制作的,类似的标语在宁洱灾区的新居区随处可见。她还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宁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少数民族风俗相结合,既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又有鲜活明快的时代气息。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些好事,过去想都不敢想!”
地震无情人有情
据新闻媒体报道,2007年6月3日05时34分,云南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4级地震,震中位于人口密集的宁洱县城区附近,震级高、震源浅,已造成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7乡2镇及周边的思茅区、澜沧、景谷和墨江等县的5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3人死亡,313人受伤,其中宁洱县受灾最为严重,电力、通信、交通中断,有大量房屋倒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受损。初步估算,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多元。
同心乡是“6·3”地震八度裂度期,全乡10个村民委员会都严重受灾,经济损失达4.2亿。地震突如其来,乡长白凤芝当时正在县城的家里。地震就是命令,刻不容缓!她匆匆忙忙赶回同心乡。眼前的惨烈场面使她一阵紧张和害怕:墙倒壁歪,瓦砾狼藉;破物碎件,零乱不堪;路基塌陷,地面爆裂;到处是赤着脚、披着衣服或被子的民众惊惶奔逃,小孩哭,大人叫,还不时有倒塌物发出闷响…… 突然面对如此巨大的劫难,那一瞬间,白凤芝真不知道该干什么、如何下手。而职责的使然令她很快镇静了下来,她清楚地知道:此时此刻,全乡10000多灾民看着自己,自己必须奋勇当先,唤起民众!
顶着一波又一波的余震,白凤芝站在一片狼藉的乡政府院子里,快速组织乡干部开了个短促的班子会,立即带领干部群众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抢险救灾工作中:抢救伤员、排除险情,疏散百姓、安置灾民,搭建帐篷、分发物品…… 纤秀的白凤芝乡长象上紧了发条的钟,一刻不停地指挥着、决策着,带领大家冲锋陷阵。一位叫凤启贤的灾民说:“每天深夜我们已经在帐篷里休息了,白乡长还头戴着远射灯,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检查,吃饭时,也要一家一户地去看,生怕我们没有饭吃,饿着了;如果她不来,我们就吃不好,睡不着。”白乡长和乡里的领导干部成了灾区人民的靠山和天空。
地震无情人有情。子弟兵来了,各级领导来了,医护人员来了,各地救灾物品源源不断运抵灾区……
由于“6·3”宁洱地震受灾面广,受灾程度深,需要救助的对象太多,而救灾物资的运送需要一个过程。开始那几天发放救灾物品时,少部分群众不能相互理解和谦让,场面比较混乱,白乡长就和工作队员们苦口婆心地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她话说得多,嗓子发不出声音来,就用手向父老乡亲比划,大家于心不忍,都自觉了起来,领物品的灾民排成一条条整齐的队伍。
6月5日晚上10点,白凤芝乡长正在灾民点检查帐篷,9岁的女儿李竺宣在电话中向她哭诉:“妈妈,我害怕,我不敢睡,你是不是不要外婆和我了!妈妈,我害怕,你快回来……”母亲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泪流满面。她镇了镇自己,告诉女儿说:“不怕哦,宝贝!不会有事的。要听外婆的话,忙完这一阵子,妈妈就去看你和外婆……” 白乡长在一个灾民安置点的帐篷里看到母亲和孩子时,已是6月14日了,地震后的第11天。
6月5日下午,总理来到灾区慰问灾民。顶着骄阳,温总理一行来到受损严重的新平小学。学校教学楼墙体被撕开一条条长长的裂缝。同学们只好在就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上课。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吸引住了温总理奔忙的脚步。“同学们,温爷爷看大家来了!”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温总理健步走进塑料篷布搭建的教室里,“孩子们,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两分钟的课。”说着,温总理从年轻女教师的手里接过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七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挺起不屈的脊梁”。“挺起不屈的脊梁!这就是我给同学们讲课的题目……”
望着孩们一张张稚嫩的脸,总理讲开了,他说,地震毁坏了我们的房屋,但震不垮我们的意志,我们要挺起不屈的脊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温总理的鼓励激发起灾民战胜灾难的勇气和信心,同心乡女乡长白凤芝在心里暗暗立誓:“请总理放心,我们完全有能力又快又好地建设新的家园,保证在2008年春节前灾民全部搬入新居!”
灾后恢复重建,同心乡的恢复户共1431户。而天公不作美,断断续续的降雨从6月中旬一直进行到9月中旬。根据建设规划,要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建起1000多座有民族风格、符合抗震标准、一楼一底、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新居,的确难度很大,但这没有选择,没有退路!
白凤芝拍去身上抗震救灾的尘土,又挥洒起重建家园的汗水。她组织召开群众大会,统一灾区百姓思想,协调宅基地,套分建房补助款,联系施工队,组织群众参与施工…… 白乡长与群众一起抬砖、提沙浆、砌墙。她的家就在工地,工地就是她的家!
2008年1月27日,是同心乡统建点勐海田片区群众乔迁新居的喜庆日子。乡长白凤芝站在挂满大红标语的寨门口,面对蜂涌而至的新闻媒体记者说:“我们举办这样的仪式,一个是要表达过年了,我们乔迁新居的喜悦心情,再一个就是要告诉温总理,我们灾民搬家了,2008年春节前灾民全部搬入新居的目标实现了!”此情此景连同白乡长的这番话,被准确地展现在中央电视台当天的《新闻联播》节目里。
作为一名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党和政府的信任,群众的厚望,让白凤芝感到责任重大:“灾区群众搬进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以后怎么发展?如何增收致富奔小康?”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多少次到田间地头辛勤调研,白凤芝找到了答案。为此,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她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助学力度、扩大低保覆盖面和发展生态农业等反映基层民声民情的建议。
她用勤劳和智慧的力量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1994年7月,白凤芝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被分配到宁洱县(当时为普洱县)宁洱镇农科站工作。宁洱是一个拥有13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县,当地山高坡陡,信息闭塞,农民科技意识淡薄,增收难、致富慢。农家出身的哈尼族大学生白凤芝,对家乡贫困现状十分忧虑,她向要好的朋友透露出自己的理想:“父老乡亲都是我的衣食父母,大家在贫困中支持我读了大学!我要借助知识的力量,踏出一条致富路,让大家的钱包快点鼓起来。” 朋友劝她:“女子家做事难啊!心别太大,有份工作,找个好老公,就是幸福的了。”白凤芝执拗地将头一扬,就是不信这个邪。
从此,白凤芝白天头戴一顶草帽,脚穿一双解放牌胶鞋,忙碌在田间地头,认真了解、观察和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适时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晚上,她和同事走村串户,开展科普讲座,妙趣横生地引导老百姓逐渐从传统的种植方式中解脱出来。宁洱镇毕竟是宁洱县的城关镇,群众的思想相对容易开导,农科新技术的推广比想象的还要顺利。在白凤芝的引导下,宁洱坝区的田坝上,开始出现白花花的大棚,老百姓试着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培育冬升南瓜等冬季农作物,并喜获丰收,初次尝到了科技种植的甜头。
这样的甜头无意间增进了家乡父老对白凤芝的信任。1997年,宁洱县开始种植烤烟。作为全县农业科技战线的活跃分子,白凤芝被推举为县烤烟种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这个敢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的年轻姑娘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她干起活来更加豪迈矫健,每天起早贪黑,和老百姓一起围绕着烟事劳作不休:平整土地,培育烟苗,大田移栽,浇水、除草、杀虫,掐烟花、采烟叶、烤烟叶…… 每一个环节她都积极参与其中,指导试种。她仔细做下记录,认真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推广烤烟种植。数个月后,当老百姓乐哈哈地双手数着卖烤烟得来的一叠叠钞票时,这个爱美的哈尼姑娘白凤芝,却因过多的劳累和曝晒,变成了又黑又瘦的小妮子。
1998年10月,白凤芝从上海引进冬季精品西瓜种植技术。为了完整地掌握种植要领,以便给群众做好样板,白凤芝承包了100亩土地,展开了精品西瓜的种植试验。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在瓜地里,象养育婴儿一样精心呵护着瓜苗,陪伴西瓜一起成长。精品西瓜丰收在望之际,恰是白凤芝的待产期。看着她成天挺着个大肚子在西瓜地里晃荡,有的村民十分费解:“你这样卖力为啥呢?不怕把娃娃生在瓜地里呀?”白凤芝则笑着说:“娃娃生在地里怕什么,那就西瓜和娃娃一起养。”
那一年,白凤芝试种出的精品西瓜不但收成好,而且买价特别高,“一只大母鸡只能换一个精品西瓜”却是事实。丰收的喜悦,自然而然地吸引住了父老乡亲热切的眼球。父老乡亲又在一次又一次的丰收喜悦中绽放出幸福的笑容。白凤芝,她用勤劳和智慧的力量,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要借助知识的力量,踏出一条致富路,让大家的钱包快点鼓起来。”
心中揣着大爱,用勤劳和智慧的力量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白凤芝,1997年被评选为云南省农业系统先进个人。她牢牢地赢得了群众的普遍信赖和拥护,老百姓希望她不断地为大家做出更多更大的事情。1998年1月,白凤芝当选为云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2002年1月被选为宁洱镇副镇长,2005年7月被选举为同心乡政府乡长,2008年1月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3月被选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副县长。
她为“三农”鼓与呼
清晨的阳光洒下一地金黄,退去春寒的北京暖意融融。2010年3月5日,时针刚过8时,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的代表搭乘的大巴车就陆续抵达了天安门广场。迎着晨光的人民大会堂愈显庄严,高悬的国徽更加夺目,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这里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代表信步踏上中国最高议事殿堂的39级台阶,他们将在未来9天加一个半天的时间里,共同履行神圣职责,共谋科学发展大计,共议构建和谐社会良策。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胜利!”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虽然结束了,但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话语,还久久回荡在每一位人大代表的心中。
上午11点10分,代表们信步走出会场。正身受旱情困扰的白凤芝代表觉得心里宽慰了很多,她说:“年年两会,岁岁不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水利设施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对交通、水利、通讯这些基础设施,尤其应予以重视,加以倾斜。”白凤芝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这样说,“我们宁洱县同心乡有10个村,路是通了,但还保证不了畅通,处于‘晴通雨阻’状况。我们有资源优势,林业、水资源丰富,有铜、铁、铅锌等矿产,就因交通不便,资源变不了财富,所以改善交通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粮食连续五年增产,去年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内粮食供需偏紧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由于去年下半年全球性粮食供求形势缓和,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回落。国际市场粮油价格下跌与国内粮食丰产同时出现,增加了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
“……不仅是粮食价格,生猪价格也下跌了不少,这些都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白凤芝代表在会议发言中说,“针对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困难,我国政府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的投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增加政府储备,合理调控进出口等,这很好,但落实这些措施还应加大力度。”
白凤芝代表认为,在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必须落到实处。就此,在2009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她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基础设施,培植地方的优势产业,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
她的这一建议终于有了回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对地震心有余悸的白凤芝代表,建议政府支持农民为房屋统一购买保险,以增强农民抗灾自救能力。
“房子是农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一旦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损毁,农民将损失惨重。”白凤芝说:“我国地震、泥石流、暴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损失最严重的往往就是民房。宁洱县前年曾发生6.4级地震,许多农民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或损坏,由于当地农民普遍贫困,政府不得不拿出大笔资金补贴农民重新盖房。”
“为农村房屋购买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民抗灾自救的能力,减轻政府救灾重建的财政资金压力。”据白凤芝介绍,农村房屋保险在有的地方已经付诸实践,探索了一些经验,但农民自发购买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她建议由中央、省、州市和县4级财政预算分担,按照“政府引导推动、财政政策扶持、商业保险运作、农民参与得利”的模式,以及“低保额、广覆盖”的思路,逐步支持农民为房屋统一购买保险。
就上述建议,白凤芝代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扩展,她在发言中说,我国是世界上受巨灾影响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近年来,巨灾发生频率和受损失程度呈不断上升态势。据统计,我国去年全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3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473%。当前,虽然北方冬麦区的严重旱情已经缓解,但云南大部分地区仍在遭受旱情的困扰。她介绍说:“自去年11月以来,当地几乎没有有效降水,旱情预计还将持续到5月中旬,这可能会使土地收益下降,进一步压缩农民增收的空间。”她说,自然灾害频发侵蚀着农民的“钱袋子”。据统计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约有3亿亩农作物受灾,2亿多农村人口受到灾害影响。在灾害面前,农民常常是“一次重灾,即刻致贫”,“一年受灾,三年难翻身”。政府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保险服务,增强农民的抗风险和灾后恢复能力,稳定农民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不失为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好农民“钱袋子”的良策。 (唐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