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在马路边光着屁股撒尿;西装革履的斯文男子在非吸烟区吞云吐雾;鲜衣丽装的美貌女郎在大街上破口大骂;成双结对的情侣若无旁人地横躺在绿茵草地上;一些游客随意脱鞋酣睡在长椅上……类似这样的“小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不胜枚举。有人说,这只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无关大碍。然而,正是被人们视为“小事”的地方,却往往检验出了一个人的社会公德,比较出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被重视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其学习成绩,一俊遮百丑。一些起码的待人接物细节常常被家长所忽视,比如吃饭时不要随便翻菜,不要拣自己喜欢的菜肴个人独占等等,很多孩子没有这些概念。学校教育中同样存在问题,重智轻德,忽略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在一些学校里,学生们缺乏体验公共生活的机会,不能在群体中养成人本意识。
虽然,我们一贯重视道德教育与宣传,但道德教育本身也存在一种结构性的不合理状况。我们在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却往往轻视了一般的社会公德教育。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已经走向现代化、多元化。与之相应,道德评价体系也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公德,是一个时代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传统道德混同于社会公德,总是试图以崇高的伦理道德来取代社会公德,缺少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德规范。像大声喧哗、衣冠不整、随地吐痰等等个人生活习惯,在传统道德评价体系中,并不构成多大问题,但却被现代公德所否定。
古人云:“百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看似“小事”,实关“大节”,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只有日复一日的道德实践,才能养成言行一致的文明习惯。
加强公德建设,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动员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他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具体事情做起,如搞好卫生防疫,改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讲卫生等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改革现有的德育教育模式,既要重视政治品德教育,也要重视社会公德养成教育;既要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更要使其具备基本的做人素质。
加强公德建设,除了“软”的道德教育之外,还需要“硬”的强制手段。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制来维护。要通过适当的法律手段,使遵守和维护道德的行为成为公民“必须”的行为,谁若违反,必然要付出代价。当然,道德行为最终还需要从“他律”变为“自律”。因此,把解决道德问题交由法律来承担,并不意味着道德教育的放松,只有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加强道德的威力。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赏罚机制,抑制人们身上潜在的不良倾向,鼓励其展现出自己美好的一面。通过利害关系的调整,促使公民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和谐。
(作者:云南足球比分网:研究室宣传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