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茫茫
作为医改的重点,上上下下都在花大力气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各种方案都为我们描绘了异常美丽的画卷:将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内外妇儿,无所不包;专家教授,转诊对接。医疗水平,绝不亚于三级甲等医院。此外,还有公共卫生保健,慢性病跟踪治疗,健康教育宣传,跟踪康复治疗等等。完全是一种“生命全程服务”。就是说,从生到死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健康问题,社区都会提供周到服务。其次,就是家庭医疗服务。那是“相当的”入微细致,不但贴身而且贴心贴肺。社区居民家家有家庭医生管理,人人有全科医生负责;家家可以按需建立家庭病床,人人都可以按享受家庭康复治疗。随时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得到你需要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你的健康档案会有齐全的网络化管理,次次有记录,月月有跟踪,年年有总结。
这样的动人愿景,虽说目前还看不到,但就是听听,也让人精神振奋,倍感幸福。
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既轰轰烈烈,更要扎扎实实。目前,社区卫生建设的当务之急,恐怕是要着力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其一是医疗公平问题。动辄天文数字的医疗价格,使得那些为数众多的农民、下岗工人和其他一些弱势群体根本就看不起病。贫困地区的农民,小病不医,大病等死的情况很普遍。有人形象地说,“看个感冒一头猪,动个手术三间房”。展望世界,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由政府负责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连印度、巴基斯坦、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建立了政府负责的全民医疗服务制度。因此,政府如何向社区卫生机构通过购买基本医疗服务,出资补助公共卫生项目,通过收支两条线、基本用药零差率以及药房托管改革等各种措施,使得“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得到有效的改善,是社区卫生的首要任务。经常说,社会是一只水桶,而社会公平就是那根最短的木板,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二是公益问题。现在有许多地方都建立了社区卫生工作站之类的机构,但多半是“守株待兔”式的坐堂问诊,还停留在以药物治疗病人的传统上,只不过是大医院的“缩微版”而已,结果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甚至是关门大吉。没有体现出“社区”的特点,没有与大医院错开角色,特别是担负起公共卫生预防和保健的使命。除了为社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社区的健康干预,加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的宣传与渗透。不久前手足口病的流行,不光是病菌学上的原因,更有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专家说预防得好是可以避免的,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整治是预防的关键。儿童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等等,就可以防止感染。如果,最贴近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多做这样一些功德无量的善事,老百姓肯定会欢迎的。
现在,“开会”改叫“论坛”了,“声明”变为“宣言”了,“单位”称作“机构”了,“发廊”换成“中心”了。会不会,忽然有一日,原来的农贸市场重新装潢一下,放了几排柜子,摆了几台机器,坐着几个医生,门口的牌子改叫“社区卫生工作站”了?
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作者:云南足球比分网:研究室宣传处处长 电话:416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