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昶军
“财为国本”的观点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下》,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明智之举,也是他们管理国家社会经济,进行治国理政、理财、固国、强民的坚实基础。“食为民天,财为国本”就深刻阐述了这个道理。
古往今来,大凡治国有功臣者无一不是从治理财政开始的。“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因此,重视理财,加强管理国家社会经济,强调理财和“财为国本”就是要抓住了经济这个中心来理政、治国的。“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天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以胡锦涛为中心的党中央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大力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建设方面夯实了国民经济基础,达到了为国聚财,民富国强,屯集财力搞好重点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国争光,为民谋利的目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革而发展变革,上层建筑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经济基础有着重大的影响。两者相适应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辩证统一,生产力就发展,国家就兴盛、强大,两者发生矛盾,就会产生对抗、冲突,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财为何来?古往今来创造财富者、聚财者皆均为民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物质财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人民群众作为基层政权的基础,没有人民群众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来积极、主动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并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那么,国不泰民不安,要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是不可能的。一个经济与综合国力都十分落后的国度,只能遭受欺侮和摧残,落后只会挨打,中国近代史的惨重教训我们理应明鉴,所以,以财为国本,以民为国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只有强国、强民、强兵、强财,把经济搞上去,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正确运用好国家宏观调控的金融政策,巩固和发展经济增长的好形势,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扭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永不动摇,人民群众生活才会得以富裕,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然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努力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从“三个有利于”出发,扎扎实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实实在在为人民排忧解难,替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让他们满意放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经济的繁荣、稳定与发展,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平等。只有急人民所急,忧人民之忧,替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才能真正藏富于民,让人民增强理财意识,让人民发财,让人民群众对现实满腔热忱,对未来冲满信心。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代表人民的意愿,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能与人民同甘共苦,又怎么能让人民与我们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又怎么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呢。
诚然,自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以违背党纪国法,以违背民意而见利忘义,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像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陈良宇郑筱庚那样,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的正人君子,只要胆敢以身试法,必将受到人民的唾弃和诅咒。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古人的理财、聚财、管理经济和以发展经济固国家的崇高品德,不失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深刻地警示作用。只要我们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下,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始终不渝地坚持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扛杆规律指导经济工作,把管理经济、管理金融秩序的正常有序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我们就能守好国家财富这个“聚宝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避免国家财产的严重流失,避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各种资金流向的错位以及在招商引资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资金投向不清,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管理不善等现象发生。经济是立国的基础,治国首先就是要管理好社会经济,因此管理社会经济是治国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勿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