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分网_球探体育比分-在线直播

图片
在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 2006-12-30      来源:足球比分网_球探体育比分-在线直播      【字体:大?中?小】     分享到:

 

在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省委党校第二十期领导干部进修一班学员  龙永春

20061031

 

尊敬的杨副校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员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以依依惜别的心情参加党校的结业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省委党校第二十期进修一班的全体同学,向两个月来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细心关照大家学习和生活的陈渝德组织员,以及进修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今天结业典礼的杨副校长、各位领导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借党校结业典礼之机,我代表全班38位学员朋友向校领导简要地汇报一下这两个月的学习情况和主要收获,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学员朋友们批评指正。

一、学习的基本情况

进修一班38个学员,分别来自35个不同的单位和部门,尽管年龄差别大,学历相差高,但都抱定一个共同的目标,泛舟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科学理论的营养。大家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坚持整理笔记,按照教学计划学完了必修课、选修了专题课、听了各种辅导课,阅读了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相关资料。大家克服了工学矛盾,听课讨论风雨无阻,个别因急事特事请假的同志回校就向班主任要讲义,向同学借阅笔记本,补上了耽误的课程,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弄懂了不少平时未能理清的重大理论问题。38位学员都有多年担任领导干部的经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家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理论联系实际,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心得体会,基本搞清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弄懂了新时期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增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和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表示回到工作岗位后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影响班子成员的决策和行为。党校是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的大熔炉,是进行党性锻炼的好场所。全班38位学员,不论是共产党员,还是民主党派或非党干部,都以一个普通学员的身份参加学习,自觉地维护校规校纪,主动地配合班主任老师和党支部进行自我管理,大家真诚相处,和睦与共,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了解,形成了和谐向上的班风,理论素质和党性修养得到了升华,“求知、交友、强体”获得了全面丰收。

在两个月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真切地感到,本期进修班的目的性强,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体现了时代特点,学校在突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主题的同时,安排了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探讨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党性修养教育等哲学、科社、党史、党建和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外聘教员结合实际讲学,提高了大家深入了解国情、省情,探索理论问题的兴趣,帮助大家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老师们备课认真,授课内容针对性强,既有理论观点,又有鲜活例证,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大家关心的若干理论问题。学校把现代科技用于教学实践,多媒体结合,图与文并茂,直观形象生动。张雷军、吴家骥等老师以板书配合讲解,帮助大家迅速掌握了知识要点,学得深,记得牢。老师们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以往你教我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学校开设了菜单式选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教师与学生互动,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失为党校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样的改革能够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我们有35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上井冈、赴延安的体验式教学,大家边走边听边议边想,对过去仅从书本上读到、电影上看到、口头上听到的红军和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有了真切的感受,心灵受到了震憾,认识得到了升华,所到之处无不为老区人民对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厚感情所感动,无不为老区人民弘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奋发创新摆脱贫困的精神风貌所激励。通过体验式教学,对老一辈革命家充满了敬意,对新时期提升执政党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充满了信心。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两个月的紧张学习,我们深感各方面都获益匪浅。限于时间关、系,我主要汇报四个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自觉性。两个月的学习,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情况下,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符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说其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所着力回答的都是有关中国发展的问题,其主旨都是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创造条件。说其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系统地总结和深化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理念的认识,围绕新形势下我国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立足国情、着眼当代、面向未来的发展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进一步回答了党在取得政权后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使命、执政任务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每一个执政党党员都应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思考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宣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指导意义、科学内涵、根本要求的认识,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发展实践,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中国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一定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们一定要彻底摒弃大量低效耗用不可再生资源的粗放增长方式,走共同发展、共同分享、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道路,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立党执政的最高标准,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上井冈、赴延安参观考察期间,正值举世瞩目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家身在旅途心在会,回到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新闻,回到昆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决定》来学习。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明确地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9项主要任务;从和谐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等方面提出全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5个方面提出了28项政策措施,顺党心,合民意,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全会作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新形势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科学结论。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鲜明地写上党的旗帜,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国人民面前,标志着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我们深信,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指导,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的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可以跳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政治“历史周期率”,也一定可以跳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社会发展“历史周期率”。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从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延安时期堪称典范。我们在参观考察中看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各社会成员、群体、阶层和集团之间十分融洽、协调,在深重的民族矛盾面前,大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互相帮助;党内生活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各党各派在团结抗战的口号下结成了爱国统一战线;军、政、民亲密无间,无一人不尽其职,无一事不利救亡。正是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和社会名流集聚延安,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着共同的理想和抗日救亡事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今天,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以延安时期为榜样,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陕北人民用心声唱出的时代最强音。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党、执政的最高标准,我们党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首先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只有深怀爱民之心,关心群众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形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其次要有亲民作风,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的实现,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符合民利。三是要有平民情怀,要以普通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把维护社会公平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使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四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着力构建与农村、就业、教育、医疗、环保等关乎民生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和机制,尽量减少执政过程中人为因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认真对待并切实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五是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三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利益差别,畅通群众的政治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但也是“矛盾凸显期”,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引发了人们对利益分配是否公正的质疑,造成了不少人的心理失衡。在收入分配、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劳资纠纷以及社会保障、上学、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利益失调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既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利益差别,用长远的眼光正确看待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又要努力疏通和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在我省信访总量和集体上访持续攀升,一些地方群体上访越演越烈的情况下,强化信访工作尤为重要。在传统的信访制度下,知道情况的人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问题的领导干部不了解情况,信访部门转办的信访事项经常石沉大海。有的领导干部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对群众来信漠然视之,对群众来访能挡则挡,能堵则堵,能缓则缓,能拖则拖。这种做法,加剧了社会矛盾,增加了群众不满,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望。信访工作是我们倾听群众意见,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的主渠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加大改革现行信访体制的力度,建立“人要劝阻,事要解决”的信访机制;要用逐步推行直选地方党政干部的方式,把人民公仆只对上级负责真正变成对选举自己的主人负责,使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在更高、更广的选举制度层面上得到体现;要更多地利用网络、新闻传媒、听证会等手段,扩展和疏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让有冤的人把冤申诉,让有怨的人把气泄出,让提建议的人把想法抖出来,并及时给予落实、解释、解决。只有让群众诉有门,投有声,回有音,使群众的诉求渠道更多,范围更广,更为便捷,成本更低,我们党才能增加执政的稳定性资源,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是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用法律政策制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破除平均主义,放手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协调、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机会不均等、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别持续拉大等问题,凸显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一定的收入差别是追求效率的必要代价,但过分的不公也必然制约和影响效率的提高。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效率,但又不能不讲公平。解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要从经济上、政治上进行全方位考虑,从法律上、政策上、制度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要按照六中全会“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思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坚持效率优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竞相迸发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确保全体社会成员机会均等,确保保障性收入分配合理;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要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在制度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用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平,有效地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三、对改进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略)